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、人才引领发展、产业创新发展、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、相互协同、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。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国办发〔2017〕95号)、《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》(发改社会〔2019〕1558号),建立以全面对接、深度融合、互惠互利为特征的产教融合体系,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、智力、技术、资本、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、优势互补,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,结合学校实际情况,制定指导意见。 一、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有机衔接,建立以全面对接、深度融合、互惠互利的产教融合体系。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,开展全方位、深层次、多形式的合作机制,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培养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,主动融入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,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,努力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局面,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,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打下坚实基础。 二、基本原则 (一)需求导向,服务地方。立足地方,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,建立以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,走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,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。 (二)优化结构,特色发展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产教融合专业集群,强化特色优势,推动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。 (三)校企协同,合作育人。推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、科教融合的多元合作,构建“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互动双赢、共同发展”合作关系,建立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。 三、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 (一)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 1.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。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、围绕需求调结构,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,有效调节人才培养结构,把市场供求比例、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。 2.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。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动态调整机制,科学预测学科专业在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,及时调整专业结构,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、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。面向交通运输、测绘与地理信息、城乡建设、信息技术、装备制造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,建设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。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,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,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。 (二)构建跨界、融合、互联的教育发展体系 3.加强应用型、复合型、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以“跨界、融合、协作、共赢”为宗旨,推广“卓越计划”和“工程教育认证”的改革实践成果,深化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,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。 4.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。支持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调整、需求预测、招生计划、教材开发、课程设置、实习实训等可行性论证,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,让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、实习实践各个环节。 5.整合优化课程体系。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改革,把企业技术需求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,把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需求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,围绕产业需求开发实训课程,鼓励开展研究性实习,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,通过校企、校校、校地多元合作,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。 6.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治理模式。依托学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,谋划未来技术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。加强产教融合行业学院的建设力度,完善行业学院管理的运行机制,筹建智能汽车学院、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学院等行业学院。构建校企共同创新、专业共建、人才共育、师资共培、资源共享、实习就业共担的运行机制。 &nb |